阿里康网
咽炎
快速搜索

和父母有关的人格障碍

2015年09月28日

柳影,女,二十四岁 某公司职员。

和父母有关的人格障碍

长期以来,我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时至今日,我仍旧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它已经给我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一直都觉得自已是个怪人,因为我很害羞。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

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

柳影说她最怕接触男士.只要身边有男士出现,就会不知所措。常常因为紧张,对老板说的话一转眼就忘记了,平时一副冷冰、孤傲的样子让周围的同事对她都避舍三分。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

分析:她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这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柳小姐回忆说:“我从小性格还是很开朗的,但父母对我要求非常严格。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心理处方:

1.每天坚持写笔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2.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3。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4。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为了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柳影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在和单位的同事吃饭的时候主动交流时,发现由于自己工作努力,平时事情很少,人们对她的看法还是很不错的。其种一个男士对她的评价是“文静、端庄、矜持,只是觉得像一位“骄傲的公主”,并没发现她有什么异常,更不讨厌她。这些评价证实了她自己过去“想象观念”的错误性,使她信心大增。再加之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

评点: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应以心理咨询为主,并辅以心理治疗,如转移疗法,满灌疗法,尤其是系统脱敏疗法。

社交恐惧症之所以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一方面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从而形成社交恐怖症,影响着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增强自信、参加集体活动是战胜社交恐怖的关键。

点击:

人格健康,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人格的发育与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关系一直受到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

而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比如对子女的过分惩罚、羞辱、刻薄和吝啬,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害怕失败和挫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环境容易产生敌对情绪,易记仇报复,使之成为人格障碍高危人群。此外,家庭经济收入过低和独生子女亦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张铃铃,女,二十六岁,公司秘书

我是在农村张大的,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考上大学后,每次上课我都坐卧不安,脑海里总惦记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最苦恼的是,一到考试就紧张得总想上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大学毕业以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有一种想“逃”的感觉,甚至一段时间有厌世的念头。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也服用过一段时间的药,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

分析: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 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根据她所说的那些情况,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心理处方: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虽然在智力及生理年龄等方面均已成熟,但其情绪年龄并未成熟,往往太过理智化,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一旦情绪外泄时,恐惧感即占了上风。

医生向她具体分析了其症状产生的原因,指出她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还与她较内向的性格和看似轻松实则严格的家教有关。只要持积极态度,不再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强迫意念的次数,并承认有这些意念存在,顺其自然。做到不与之抗争的原则,就可逐渐淡化此观念。

心理医生分析他的自我记录,作出了具体评价,并随后询问了他现在的问题。觉得他已达到第一步治疗的目的,于是决定引导他从仍旧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中解脱出来,改变其不合理信念,进而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在人格上得到成长,从而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症。

评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情绪,因此其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同时施予合理的心理疗法。事实上,无论恐怖还是洁癖都是强迫模式的派生物,其心理病因同出一辙,即一方面是自幼养成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是青春期的困惑,只有加强认识,并在心理医生的配合下采用恰当地治疗方法,才可能更快的消除忧虑,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