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中耳炎
快速搜索

声频共振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2015年09月16日

声频共振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之势[1]。用抗生素、咽鼓管通气及鼓膜按摩等常规治疗,有时难以取得满意疗效。1998年5月—1999年4月通过对门诊60例72耳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病人,应用抗生素、咽鼓管通气加声频共振仪治疗,并与24例28耳同期常规治疗者进行观察比较,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998年5月—1999年4月在门诊就诊的早期分泌性中耳炎84例100耳。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7岁,平均37.5岁。病程最短的3 d,最长的24 d,平均13.5 d。病人主诉耳闷胀感或者伴有耳鸣、头闷、听力下降。临床检查:鼓膜内陷,光锥明显缩短,有的鼓膜呈淡红色或黄色,有的已有液平面或有钙化、瘢痕。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纯音测听:听阈为0 db~40 db。声导抗测试:鼓室压图曲线38耳为c型,45耳为b型,17耳为a型(不典型)。既往有分泌性中耳炎27耳,曾行鼓膜穿刺6耳。韦伯试验结果均偏向患侧(或较重侧)。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72耳,对照组24例28耳。纯音测试在隔声室内进行。隔声室符合国际标准组织(iso)8253规定的标准,采用fonixfa-18临床诊断听力计,经校准符合gb 4854-54(ios 389),按8253规定操作。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由于咽鼓管粘膜肿胀,管腔阻塞,使中耳的通气、引流不畅而导致的一系列中耳腔病理变化。中耳粘膜对低度感染的反应是渗出体液[1]。声频共振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通过局部声、频、热、电、磁的微细按摩等自然物理因素和中药制剂等化学因素同步叠加透入病灶,使渗出液不致机化。声频叠加共振的声、频、热、电、磁细胞按摩立体效应,能使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促进物质交换,继而加速代谢,提高半透膜的渗透作用,使药物的透入量大大增加,并增加透入深度。这种细胞按摩的立体效应,能完好地保存药物的成分,使其药理作用不受破坏。这无疑使药物的作用准确及时地发挥,疗效明显提高,发炎组织明显减轻。同时药物在局部组织内形成分子堆、离子堆并保持一定的浓度,缓慢地渗入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缓慢的药物作用可使渗出液通过纤毛运动的作用经咽鼓管排出,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用声频共振治疗仪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明显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但对于病程较长者,因咽鼓管阻塞粘膜肿胀的状况长时间得不到改善,液体在鼓室内停留时间较久,变成粘稠的胶样物,直到病灶机化,鼓室硬化。声频共振仪无法通过细微按摩等自然物理因素使病灶改善。所以病情较重的病人可用置管等方法加以改善病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