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小儿中耳炎的诱因有哪些?分泌性中耳炎是宝宝常见病的一种。若发现宝宝总是用小手抓挠耳朵,或者宝宝耳部有红肿、发热、流脓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确诊宝宝是否患有中耳炎。引起中耳炎多为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菌侵入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个:由咽鼓管进入,各种急性传染病或上呼吸道感染时,鼻炎或鼻窦炎时撬鼻方法不正确。
导致小儿中耳炎的诱因有哪些?
1、平躺时发生呕吐,应迅速将宝宝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
2、把手帕缠在手指伸入口腔中,甚至咽喉,将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顺畅,然后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3、宝宝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时,表示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了,使其俯卧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其能咳出。
4、如果仍无效,马上夹或捏刺激脚底板,使宝宝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时最重要的是让他吸氧入肺,而不是在浪费时间想如何把异物取出。
在以上过程中,宝宝应同时送往医院检查。如果呛奶后宝宝呼吸很顺畅,最好还是想办法、让他再用力哭一下,以观察哭时的吸氧及吐气动作,看有无任何异常(如声音变调微弱、吸气困难、严重凹胸等),如有即送医院。如果宝宝哭声宏亮,中气十足、脸色红润,则表示无大碍。
预防措施:
1、宝宝洗澡时,应避免水进入到耳部;
2、尽量避免宝宝呛奶,最好不要让宝宝躺着吃奶;
3、若宝宝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时,需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发中耳炎。
轻微的溢奶、吐奶,宝宝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不会吸入气管,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